前言:
在實習期間,全球適逢新冠疫情,疫情對人們的生活造成莫大的改變。為了因應生活習慣的改變,對於新科技、技術的需求也與日俱增。連帶刺激大量科技的突破與進展。
在那段期間,特斯拉、Google、Meta等等科技巨頭無不賣力較勁,試圖在AI的領域上做領頭羊。AI的題材十分興盛。
而疫情期間全世界醫療現場的潰堤,也促使人們反思現行醫療制度可以如何改善。
醫療場域的AI也躍升至當時關注的焦點之一,引起各方先進的討論。
當時作為一名實習醫學生,聽著資深醫師發表想法、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資料、以及臨床的所見,綜合了各種想法,而有此文。
在畢業後,有幸受醫病平台的賞識,使拙作得以刊登。同時還有另外兩位在AI領域鑽研甚久的前輩的想法。
脫離實習階段後,對此議題有更多的感觸與認識,想於此分享。
我們對於AI的想像,多半來自於電影中,如星際大戰、機械公敵等有著人形,能夠對談、有高等理解能力的仿人機器。
然而,真正的AI(或是目前已經發展出來的AI)更像是一個概念,可以透過學習、設定,降低很多勞務的人力成本,或是加速許多工作的運行。
比如說倉儲物流業的理貨機器人;汽車生產線的製造機器人;或是大型語言模型都是目前正在運用的AI實例。因此不見得會是一個仿生人的形象,也可以屬於AI。
有了這樣的認知,我想AI在醫療場域的應用就大大的展開了。
比如說餐廳常見的自動送餐機器人,也可以應用至醫院利用機器人自動送藥、或是讓病床可以自動駕駛,省去耗費大量的人力還不見得比較有效率。現在也確實有許多廠商在設計、研發並應用相關技術。
或是工廠產線的機器手臂,可以運用至藥局包藥、發藥的過程。
利用視訊及生理監測等方式,實現遠距看診、復健等等目標。
誠如任何科技進展,從0到1都是一步一步慢慢邁進的,我想在診間對著螢幕或是機器人醫師描述病情、接受衛教的日子還有一段路程,但是我們可以一點一滴,慢慢地改變,讓醫療更進步,讓照護更完善,讓健康更容易。
留言列表